李玲娟:如果不是参加这次的活动,也许我们根本不可能意识到在北京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还住着这样的群体。我们参加了,经历了,了解了,更应该尽我们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志愿者的行列中。
9月21日下午两点,支教社“一帮一”部门的成员在国科大大门集合,之后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了田村支教活动的主基地。这里平时买东西都不方便,远离繁华之地,下车徒步进入小巷后,略显狭窄的小道、巷子右侧的小矮墙和四处可见的小吃店面,还是让我们感慨北京城原来也有如此“90年代”的一面。
到了目的地,的确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入门有些窄,一次仅能2人进出,外面的小矮墙上涂满了各色的颜料,有几分童趣。教室从左到右有四间房,最左侧的一间房已经上锁了,是乒乓球室,紧挨着的一间房是图书室,其中除了图书还有拼图等小玩意儿。从右边数第二间房相当于办公室和电脑房,安放着5台台式的电脑(采访时杜老师告诉我们其中四台已经坏了),房间右侧一溜的电脑桌,最里面放着一台盖着布的老式电视机,剩下的地方安放着一个旧的黑色皮沙发。最醒目的是一个约1.0*2.0m的书柜,书柜上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种书,科普类居多,多数书都有些老旧了。最右侧的一间房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地点,一个简易的教室,安放着4套长桌和长凳,每一行能坐三名学生,长桌不到一米高,上面的绿漆斑斑驳驳,有着明显的年代的痕迹。教室最前方是一个很小的小茶几,放着黑板擦和约半米高的小黑板,右边依旧是个简易书架。教室左侧则端端正正摆放着几个小板凳,靠近门的地方一台立式风扇默默地工作着。教室虽然比不上正规的课堂,却有一种特有的温暖,墙两侧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文章和相片,展示着他们各自的个性和点滴努力,不由地,我们对这群孩子有些朦胧的亲切感。
刚到门口,管理这个活动基地的杜老师就亲切地迎接了我们,简短的寒暄之后,杜老师就将那群孩子“交”给了我们,临走时深情地说着:“其实这群孩子挺可爱的”,又认真交代:你们该管就得管,该批就得批。这样的台词大多是在家长的口中才能听到,这其中包含了老师深切的爱意和殷殷的期待。刚进教室时,最抢眼的是两桌象棋盘,五个孩子各自琢磨着自己的棋局,彼此不熟悉,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场,孩子们也只惦记着自己的“战场”。之后在杜老师的安排下,孩子们才收起了棋盘,另外陆陆续续地来了六、七个孩子,自我介绍了之后,我们才逐渐熟络了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比较拘束,发音朦胧不清,就名字闹了几次笑话之后,孩子们都学会了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我们才发现这群孩子大多活泼张扬,自我介绍“千姿百态”。一个叫许樊的女孩自我介绍时转着狡黠的眸子,说自己“爱好男孩子”,逗得全班哈哈大笑,一位志愿者还调侃地回道,“这个爱好不好啊,还没到年纪呢!”
这里的学员最小的才上学前班,最大的已经是初二了,在我们看来较真实年龄都有些偏小,但脸上的笑容都如阳光般灿烂。继自我介绍之后,我们分组玩了指手画脚和逢三必过,孩子们都表现得机灵又积极,虽然失败的一方要表演节目,但大家闹闹哄哄地都挺开心,到最后志愿者们几乎都能熟练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顺便也将小鬼们的联系方式都“捞”到了手,孩子们也能十分自然地“老师”、“老师”地嚷嚷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走得特别快,下午5:30孩子们都陆陆续续回家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田村。这里的孩子看着大大咧咧,其实心思细腻,较同龄人有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已经上初二的陈中龙很有“绅士风度”,当我们兴致勃勃要帮忙清扫的时候,他开玩笑地鞠了一躬,煞有介事地说着:“老师,让我们来吧”;而那个叫许樊的孩子在收到我们分发的本子时还心心念念着自己坐在角落的妹妹手上没有……在活动的开头和末尾,正在念四年级的韩宇乾妈妈来了,每一次来都温柔地和我们打招呼,耐心地叮嘱他好好听话。她悄悄地告诉我,他的写作能力欠缺,拜托我们好好地辅导一下他的语文,这样直接来自父母的殷殷期盼更是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量。
这个活动基地虽然不大,但这里的氛围和条件很适合孩子们的学习。这里的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弟,父母很忙,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为父母们省了心,也是一个体验社会、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社会科学院的韩老师,而项目的正常运行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另外也与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学校志愿者长期不懈的支持也很重要。
作为当代研究生,在社会的关爱下成长至今,只要每个人少看一部电影少睡一点懒觉,说不定就能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只是偶尔倦怠于疲累或麻烦停滞不前,但是只要走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其实路很宽、天很蓝。跟着心走,心动就去行动,这样的青春才不虚度,这样的韶华才能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