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之四

  点击查看原图

讲座现场

点击查看原图

同学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点击查看原图

学生向主讲人提问

点击查看原图

张大森在讲座中

10月14日19时,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四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准时开讲,国家一级演奏员张大森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国科大学子讲授中国民族管弦乐。人文学院陈碧荷老师主持本场讲座。

开场,张大森老师向同学们解读了这次讲座的标题“简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张老师讲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只能简谈不能深说,因为它还未形成学科,而且从称谓上讲还有待考订。张老师又举例:如在中国大陆它叫中国民族管弦乐,而在中国台湾则叫国乐,在香港叫中乐,在新加坡叫华乐,并且这几种叫法都有其合理性,都能被人理解。接下来,张大森老师从中国有没有民族管弦乐的传统、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如何欣赏中国民族管弦乐等方面一一为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谈及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时,张老师指出,中国民族管弦乐其实是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于上海萌发,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式诞生,在文革期间,其发展受到抑制,直到今天,中国民族管弦乐仍未成熟,还处于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之后,张老师又让同学们聆听了《月儿高》、《二泉映月》以及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小夜曲》,全场都沉浸在优雅的音乐中,时而犹处山林深涧,时而如临小桥流水。

最后,张大森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他说道:“我年轻时崇尚技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音乐表现的是内涵、是情绪,是对自然的感受,你的人生越丰富、越坎坷,你积累的就越多”。本次讲座在张大森老师对音乐的完美诠释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介绍:

张大森,琵琶、柳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发展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授予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1960年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师从中国当代杰出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以及琵琶专家俞良模。录制有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柳琴曲《幽燕春早》;首演双柳琴协奏曲《春天随想曲》。编撰有《柳琴海外考级教材》。创作有琵琶与乐队《塞上曲》、古筝与乐队《小河淌水》、民族管弦乐《苏堤散步》、弹拨乐合奏《欢快的边寨》、《赶会》、室内乐《怀乡情》等。改编了大量中外名曲,如《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喜讯到边寨》、《坎地德序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组曲等。其作品均为中国唱片总公司、日本东芝MEI、香港BMG、荷兰宝丽金、台湾福茂唱片公司所收录,并为海内外众多职业民族音乐表演团体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