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的营员们和古生物学来了个“亲密接触”。从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博物馆,到周忠和院士的进化论讲座,这些活动已然让对古生物学感兴趣的营员们乐开了花。
从古脊椎动物到古人类,体验生物进化的奥秘
一大早,营员们乘车前往位于西直门外大街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观。营员们分批次参观了古脊椎动物陈列馆和古人类陈列馆,并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科普讲座《追踪迷失的世界》。
刚一进古脊椎动物陈列馆,营员们就被展厅里的巨型恐龙化石模型深深吸引,一块块整齐排列的恐龙骨骼,似乎在诉说着亿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在引导员的带领下,营员们分别参观了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陈列区,见到了不少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在一层的鱼类化石展区,同学们见到了陈列馆中体型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肉鳍鱼化石,从讲解员的口中同学们得知,原来这种肉鳍鱼,竟然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在一阵阵惊叹声中,营员们了解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关系,脑海中的问题也逐渐解开。
参观完陈列馆,营员们聆听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题为《追踪迷失的世界》的科普讲座。讲座中,徐星研究员介绍了自己在野外考察古动物化石时的诸多趣事,也向同学们讲述了不少关于古动物化石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感觉受益匪浅。
来自湖南益阳市一中的陈泱羽对记者说:“我对今天参观的古人类馆很感兴趣,感觉视野开阔了不少。科学真是每时每刻发展的,科学工作者们对科学的热爱,真的让我十分佩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于1929年,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们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现在,研究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场馆,目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已达20万件。
化石与达尔文进化论,跨越科学的启发与思考
下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莅临玉泉园区礼堂,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生物课”。
周院士从抛出话题“是进化论还是演化论”开始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周院士向营员们详细地阐述了达尔文理论的发展历史、达尔文的主要贡献、达尔文理论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达尔文之后的学者对的达尔文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周院士展示了大量的化石图片,并引用了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以说明地质学、古生物学对进化论的验证。地质古生物学对进化论的贡献非常之大。周院士如数家珍一样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他和同事们近年来的重大发现和主要研究方向,给同学们带来了新鲜刺激的科研感受。
讲座结束后,营员们向周院士提出了各种与“进化论”相关的问题,周院士详细地进行了解答。直到讲座结束,同学们还未在周院士身旁,与他探讨各种问题,并与周院士合影留念。
周忠和是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周忠和于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周忠和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当选国际古鸟类与进化学会理事。现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热河生物群课题组”负责人。
趣味运动会,体会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傍晚十分,营员们举行了一场欢天喜地的“趣味运动会”。营员们分成七个小组,参加了“花样跳绳”、“手足情深”、“两人三足”、“拔河比赛”等有趣的游戏。“运动会”上,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代表自己的小组争夺比赛的冠军。
北京市昌平二中的李宏坤所在的第一组获得了此次趣味运动会的季军,赛后他对记者说:“这次的趣味运动会让我感受到了,一个集体团结一致的力量是很大的,虽然我们来自中国的不同地区,但是在运动场上,我们是一个整体,都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的一名成员,我们要团结一致,争取把我们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国科学院大学分营的营员来自全国各地9个省份,有的来自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也有的来自香港、澳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并没有将营员们分隔,在同一片操场上,营员们通力协作,也在游戏中互相交流和熟悉起来。赛场上的笑声、汗水和泪水,是营员们青春最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