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学校青年骨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突出的能力素质的青马工程学员,校团委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2026年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二课于11月8日在线上开展,来自102个培养单位的113名学员积极参与。本次课程特邀两弹城爱国主义基地文化宣讲部主管,特级讲解员范恒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题为《以“两弹一星”精神,铸科技强国之梦》的精彩报告。
范老师围绕 “我国为何要研发原子弹” “党中央如何决策并推动‘两弹一星’事业”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等展开了深刻叙述。
范老师详细介绍了“两弹一星”事业背景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再一再二被挑战”,新中国面临严峻的核威胁,迫使国家高度重视核武器发展。“有三有四下决心”,党中央作出英明决策,下定决心研制原子弹。“‘五九.六’逼上梁山”,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我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展开攻关。“‘七、八、九’巨大成功”,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下,最终取得成功,铸就了捍卫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最后范老师强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鲜明底色,并寄语广大学员要传承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讲座过后,同学踊跃提问,热情高涨。其中,范老师针对“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今天的报国路径是否更加多元?”等问题,围绕精神内核与时代路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答复。
学员心得感悟
李宗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聆听范老师报告,我深受震撼。“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彰显着前辈们的赤子之心。作为生物化工学子,我深知科技强国不在论文指标,而在如前辈们用算盘“打”出的实干。我愿将科研扎根祖国大地,以邓稼先为榜样,把“小我”融入民族复兴洪流,让青春在实验室的坚守与创新中,唱响新时代的强国之歌。
罗兰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峥嵘岁月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铸就历史奇迹。他们的精神品格,是我们永恒的财富。当前,高端材料等领域面临“卡脖子”挑战,尤需发扬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的作风,在实验与数据中攻坚克难。科研道阻且长,唯有以奉献为志、以协同为桨,方能真正突破瓶颈,不负前辈,不负时代。
黄新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今日报告让我深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重在将其融入科研日常。以实验室为阵地,把“自力更生”化为解题能力,让“大力协同”成为团队自觉。在崇尚个性的时代,我们更应学习在集体中成就事业,甘于在基础领域持久耕耘,以平凡坚守响应“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召唤,用这代人的方式,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坚实力量。
江益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聆听范恒老师授课,我心潮澎湃。“两弹一星”元勋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举,深刻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这启示我,科研的价值绝非孤芳自赏,而在于服务国家与人民。我将把个人追求融入发展大局,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勇于突破,以实际行动传承精神,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