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讲堂 | 探微观之谜,展创新之力——王贻芳院士论高能物理的中国路径

       2025年3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贻芳院士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高能物理的未来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持续近两小时,通过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13.5万人次的观看。高能物理作为探究物质基本构成与相互作用规律的关键学科,既是人类理解微观世界的理论基石,也是驱动现代科技革新的核心动力。王院士从核心概念与意义、技术发展历程与特点、现状与挑战、未来发展几个方面对高能物理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讲解。

       在讲座中,王院士强调高能物理不仅是探索物质基本结构的核心学科,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他坦言,虽然标准模型成功描述了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但仍无法解释暗物质、暗能量及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等重大科学问题,因此未来物理学的发展需要突破现有理论框架,探索新的物理规律。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迎来了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为全球粒子物理研究贡献了关键数据。同时,北京谱仪(BESIII)对XYZ粒子的研究,也展现了中国在粒子物理前沿的创新能力。王院士指出,要在未来高能物理研究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中国仍需在高能加速器建设、探测器技术升级等方面攻克技术瓶颈。

        展望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建设将为探索超对称理论、大统一理论及暗物质提供关键实验平台,而中微子质量顺序、CP破坏机制等问题也有望成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突破口。王院士强调,面对全球竞争,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他鼓励青年学者勇敢迎接科学挑战,追求“拒绝平庸”的科研目标,以创新精神推动中国的科学迈向世界前沿。

       讲座结束后,王院士与现场学子展开亲切交流。同学们围绕讲座内容,就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与王院士进行了深入探讨。王院士结合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需求,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同学们作了详尽解析。问答环节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自然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