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专项|温州研究院之行:对产学研融合范式的探索

     "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于寒假期间深入开展2024年社会调查项目。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社会调查专项”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7月9日,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郑博元、舒玉雪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的聂佳宇三位同学组成的国科大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企业及医院对物理生物交叉学科科研的需求,前往国科大温州研究院(简称温研院)进行社会调研。

     7月10日上午,团队与温研院科技处老师进行了访谈。温研院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孵化53家科技型企业,5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已进入市场化或临床试验阶段。我们团队参观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转化成果,并有幸与核心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当天下午,团队首先访问了温研院孵化的康维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温州研究院邹灵龙研究员领衔创建,通过与院内资源的紧密合作,康维讯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公司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有效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随后,团队走访了温州青峰医学检测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东南大学赵远锦教授领导的企业,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的创新。青峰医疗已经和包括瑞金医院在内的多家顶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据投资人张大选介绍,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也确保了研究成果能够快速满足临床需求。

     最后,团队与戴陆如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交流。该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成像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双光子显微镜等设备,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强劲实力。 

     11日上午,团队参观了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此中心是温研院产学研融合工作的亮点,它不仅为院内孵化企业提供了高精尖仪器使用平台,也对外开放。仪器的“一租”“一借”之间,形成了双方主体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温研院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40余台。我们团队有幸参观了国内先进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Micro-CT、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大型精密设备。负责人介绍,得益于中心便捷的预约、培训、自主使用流程,仪器的总使用机时逐年增加,为企业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11日下午,团队与温研院人事处老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温州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外,温研院还额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启动经费,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为了鼓励科技成果的落地,科研团队在创业前期可获得启动经费以及持续两三年的职工补贴,更有团队回报远高于平台的转化机制。这些优质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院已引进了A、B、C类人才40余人,全职院士3人,同时有10余位院士参与研究院的建设与合作。

                                                                           成员感悟

舒玉雪,中国科学院大学22级硕士研究生,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见证了温研院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承诺。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也是对未来产学融合之路的一次深刻洞察。了解行业真正的前沿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做科研,可以让科研成果早日转化成推动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坚实力量。

郑博元,中国科学院大学24级博士研究生,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实地考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我认识到,科研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而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是推动技术进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为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决心。

聂佳宇,中国科学院大学22级硕士研究生,

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

     本次温州之行给了我巨大的收获,从只是在文献中了解到生物医药产学研融合机制,到实地走访温州研究院,通过与不同部门负责人聊天,我第一次在线下体会到产学研融合机制给各个科研项目团队以及人才培养带来的便利性措施,温州研究院作为产学研融合机制的典型案例,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为其他学院培养模式提供了参照,更为以后的机制研究贡献了典型案例,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