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果壳青年说”圆桌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直接对话顶尖学者,共同探讨时代前沿”的国科大学子尖端科技讨论平台,鼓励更多年轻一代科研人做有思想、有温度、有格局的科研工作者。
为增强我校学生对脑科学及类脑智能领域的了解,促进学术交流,拓展研究视野,2024年5月9日14点,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主办的第十一期果壳青年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圆桌论坛在雁栖湖校区教二101举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何晖光老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胡理老师受邀进行专题分享,并与六位学生嘉宾及现场观众展开了圆桌对话,围绕论坛主题深入交流、讨论。
嘉宾介绍
何晖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先后主持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重点)、863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等多个重要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排二、排三),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其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医学影像分析等,在IEEE TPAMI, ICML等发表文章200余篇。CCF/CSIG杰出会员。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胡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通过跨物种研究手段,结合多模态脑影像和认知神经调控等技术,研究了疼痛信息处理的脑神经机制,挖掘了疼痛敏感性与特异性的脑神经指标,开发了人体疼痛的评测系统和镇痛策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Cell Reports Medicine, Science Bulletin, Neurology, Molecular Psychiatry, PNAS和Trends in Neurosciences等权威期刊;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李佩优秀教师奖等表彰。
专题分享
何晖光老师分享了题为“基于脑-机接口的视觉修复及重建”的报告。何老师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的定义和脑机接口系统的构成;随后回顾总结了脑机接口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医疗健康、辅助行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然后重点讨论了脑机接口在视觉修复及重建方面的应用,包括通过颅电刺激进行视觉修复、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语义重建等具体方法;最后,对该领域现有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胡理老师分享了题为“疼痛的评估与调控”的报告。胡老师首先对疼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或者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随后,介绍了疼痛的评估方法,并指出现有评估方法中遇到的问题是脑区激活的普遍性以及难以直接反向推理出特定脑区和疼痛的相关性;最后,与大家探讨疼痛调控的方法,并介绍了VR疗法在镇痛方面的优势等。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何晖光老师、胡理老师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六位学生嘉宾,围绕“大脑的工作原理如何启发了新的计算模型和算法,这些模型在解决现实世界问题中展现出哪些独特的优势”“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面临着哪些道德伦理困境”和“哪些安全和控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几个公共议题发表了各自的思考与想法。随后,学生嘉宾们也纷纷提出自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较感兴趣的个人议题,在场师生交流热烈,互动融洽,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碰撞。同时,台下观众也积极投入,主动和老师们探讨起自己的疑问与猜想。
嘉宾总结
最后,何晖光老师和胡理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们强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一个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齐语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对方的工作,加强交流和合作,取得更好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 出品
文字 / 于雨禾 肖一坤
图片 / 肖一坤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