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足迹
3月23日上午,风和日丽,春意融融,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的学员前往位于顺义区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本次参观旨在回顾位于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焦庄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借助地道战术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抗争的峥嵘岁月,缅怀无畏生死、英勇不屈的革命先辈。
有着“人民第一堡垒”之称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燕山余脉歪坨山下,是“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真理的伟大实践,也是党领导人民和军队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开创伟业的生动写照。在这片土地上,无数人民英雄挺身而出,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危,他们挡在敌人的枪炮前;无数仁人志士振臂呐喊,为了国家的命运,浴血奋战在战火纷飞之中。这里见证了英勇的焦庄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智慧和团结的力量,修筑了全长11.5公里的“地下长城”,通过地道战的形式给予日寇致命一击,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馆采用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的四合院设计风格,共分为《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三个主题展区。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感悟着英勇善良的焦庄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智慧。“民兵抗击敌人的枪支器械”、“妇救会为战士们缝制的衣帽”、“用来传递情报的鸡毛信”、“乡亲们用来挖掘地道的农具” 等珍贵的历史文物诉说着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战的光辉历史。看到这里,肖一坤(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感叹道:“与缴获的日本兵的武器相比,民兵使用的武器十分简陋,甚至很多都是由农具改造的,武器鲜明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抗战的艰难和残酷。”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革命先烈无畏艰难,勇于斗争。他们,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奋斗的精神—通往幸福充实生活的秘诀
随后,学员们继续追寻红色足迹,走进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地道战遗址,地道里的战斗设施和生活设施仿佛让学员们身临硝烟弥漫的战场。地道蜿蜒曲折、分支多样,却都通往一条光明之路——抗战胜利。恰如《焦庄户民兵地道歌》所唱,“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逃,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这真实的地道遗址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出奇制胜的抗战智慧、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倪贺贤(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感叹道:“地道错综复杂、四通八达,更有射击孔、陷阱和会议室等战斗和生活设施,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在那困难的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英雄们毫不退缩,竭尽全力与侵略者抗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努力接好前辈们的接力棒,勇敢地面对挑战,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最后,学员们齐聚放映厅观看了红色电影《地道战》。激昂雄壮的旋律、军民团结一心守护家园的故事唤起了他们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岁月的深刻思考。刘奕璠(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感慨道:“在当下和平昌盛的新中国,我们固然不再需要身处地道抗击敌寇,但在某些高精尖领域强国的打压下,解决我国‘卡脖子’难题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的‘地道战’。作为科苑学子,我们应传承焦庄户人民的那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地道战精神,并将其融入到科研工作中。”尽管解放后的地道失去了昔日的功用,但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焦庄户人民始终传承着地道战精神。他们以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品质,在这广袤的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焦庄户地道战的成功实践验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牢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强国兴邦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