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吴建民:准确认识当今国际形势 把握世界大势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在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49场报告会上指出,中国社会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候,进入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代。当今世界处于一个思考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青年人要独立思考,准确认识当今国际形势,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建民认为,当今的中国和世界出现了一种简单地拿历史和现实相比较的现象,拿1914年和2014年、1894年和2014年相比较,这种言论对中国很不利。比如国内有的关于1894年和2014年比较的文章,分析当时中国为什么打败了,比较当时的情况,对比今天的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就认为中日之间可能会打起来。再比如,国际上有言论认为今天的世界和1914年的世界很像,1914年之前全球化作为一个浪潮在往前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很多,看起来战争是没有必要的,但是1914年却爆发了战争,等等。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背景下,各世界各国的关系非常紧密。然而1月22号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篇讲话,认为1914年英国和德国的关系跟今天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很相像,引发舆论哗然。2月22号又有英国人撰写文章,探讨美中两国引发战争的可能性,认为两国将会走向对抗,并研究对付中国的计划,认为中国越来越强大,必须有一个计划,通过海空战争等办法来对付中国。他说,现在世界上宣扬中日对抗、中美对抗的言论很多,认为中亚,特别是东北亚是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这将会影响这一地区的投资。这种言论在世界上传播,拿历史和现实进行简单对比,对中国很不利。

吴建民提出,认识世界形势必须要把握世界大势。掌握了世界大势,世界上的大问题就掌握清楚了,中国人必须要准确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大势。他认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由战争革命的时代进入到了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有五大因素推动了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第一是两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教训。二战后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宪章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联合各国人民决心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战争教育了人类,人类从这里面吸取了教训,得出了结论。第二是核武器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战争是不断的,一战和二战中间只隔了21年,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现在已有69年没有打世界大战,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核武器。2012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核安全峰会指出了当今世界上的核武器足以摧毁地球若干次。战争的目的是占领对方的领土、统治对方的人民,而不是摧毁地球,谁要是发动核战争就一定是人类的罪人。第三是全球化推动时代的主题发生变化。全球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008年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金融危机,胡锦涛主席指出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如果这场危机演变为大萧条将是全人类的危机,这场危机虽然还没有完全过去,但是和1929年经济危机有一个明确的区别,即1929年的危机是一场大箫条,而这场危机没有,大萧条是人类的灾难,这次没有发生,归因于全球化的推动。第四是西方世界进行了深度的改良,推动了时代主题的变化。二战之前世界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并形成各自的殖民体系,但是今天这个殖民体系荡然无存了。这是全世界人民斗争的结果。这个斗争过程在早期是少数国家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多数国家谈判取得独立,意味着西方世界要接受放弃这个统治,这就是西方世界采取的一个很大的调整。另外,西方世界内部政策也做了深度的改良,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形成一个庞大的丰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是全球化使世界变小了。全世界有20多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

吴建民最后说,要看清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今天的世界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就会倒大霉,谁要是举和平的旗帜就可以走得很顺利。习近平主席主张我们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中国绝不跟美国搞军备竞赛,相信我们只要继续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奉行的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就可以实现宏观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