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榜样|“院长特别奖”获得者汤雄伟:聚团队之光,探科学之新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以下简称“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获此殊荣的研究生应学业优异,在学期间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今天,院长特别奖获得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汤雄伟同学,向我们讲述他的科研路途。

 个人简介

      汤雄伟,2025届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毕业生,导师是徐建桥研究员和郭汝梦副研究员。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以及三好学生等荣誉,在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大地测量与导航综合学术年会、第11届TibXS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获优秀报告奖。

      在学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以一作或共同一作身份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6篇。毕业后将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图片

 

 

科研之路:从迷茫到突破

    2018年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门前的石阶上,我与导师徐建桥老师初次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他的建议下,我毅然选择了地震大地测量学这一新兴交叉领域——不仅探索地震孕育、发生与震后调整的奥秘,更服务于国家防震减灾重大需求。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这几年的求学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遇到困难与挫折不要放弃,因为它们终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在撰写首篇论文时,初稿历经十余次修改,每次面对满屏的修订批注,疲惫感和自我怀疑总会涌上心头,但导师们始终如一的悉心指导与鼓励,最终支撑我坚持完成投稿并成功发表。曾经那些被拒稿的经历和反复修改的过程,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也磨砺了我的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能力,为后续研究成果的产出和高质量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2023年土耳其双震震后形变机制研究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关键性难题:应力驱动余滑模型对形变的解释存在不足,而运动学余滑模型又缺乏物理机制支撑。经过与徐建桥老师和郭汝梦老师多次深入讨论,我们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耦合深部应力驱动余滑和浅部运动学余滑的混合演余滑模型。这项突破性成果不仅获得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更让我明白:真正的科研突破往往诞生于对困难的正面攻坚而非回避。

 

团队聚力,薪火相传

    回首求学之路,最珍贵的莫过于得遇良师和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我和我所在研究团队的缘分始于孙和平院士。本科时,我被孙老师的学术造诣与亲和力所吸引,冒昧发出一封自荐信,竟得到了他的热情回应。孙老师始终践行"凡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国家需求的,必倾力支持"的育人理念,这种胸怀与担当成为我毕生追求的楷模。他十分关注同学们科研精神与方法的传递,常常在邮件中转发研究领域内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还会在研究组每周的学术研讨会上鼓励我们结合自身研究谈读书体会,为我们搭建起与国际前沿对话的桥梁,让那些发表在顶刊上的创新理论在深度解读的思维碰撞中转化为破解科研难题的灵感源泉。

 

                                                                                                    图片

                                           孙和平院士在第11届TibXS学术研讨会上授奖

 

    徐建桥老师是我科研路上的明灯,帮我驱散科研路上的阴霾。初次组会汇报时,我因研究进展稚嫩而感到忐忑不安,徐老师却细心地从中挖掘科学问题,为我指明前进方向。他带领团队建立的例行研讨会机制,在2024年累计组织交流37次,他不仅次次不缺席,更是在每次研讨中以渊博的学识、无条件的支持与持续的鼓励,让我在挫折中始终保持前行勇气。

    郭汝梦老师则以创新思维、严谨态度和极高的科研热情深刻影响了我。他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常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让我学会跳出固有框架、寻找更优解。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他要求我逐句推敲、要求每一处细节精益求精,力求逻辑严密、表达精准。他高效的执行力与对科研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不仅源于一个好的idea,更来自长期的坚守与细致的打磨。

 

                                                                                                     图片

                                    与徐建桥老师(左)和郭汝梦老师(右)毕业留念

 

    研究组组长周江存老师以卓越的统筹能力搭建起跨学科协作平台,并时刻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当发现部分同学因科研压力陷入迷茫时,他主动提议召开“科研与生活困惑”专题研讨会并和其他老师一起用亲身经历现场拆解问题,让我们在前辈的经验中找到破解焦虑的“钥匙”。

    陈晓东老师则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教会了我如何将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在2022年浙江上虞的野外观测中,他带领我们操作GNSS、重力仪等设备,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数据的来之不易。烈日下的每一次测量、深夜里的反复校准,都让我明白,真正的科研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严谨求真的态度。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更懂得了数据背后的艰辛与价值。

    团队的老师们风格各异,但都在言传身教中,用他们的智慧与品格,为我点亮科研之路。孙和平院士传递的国际视野、徐建桥老师坚守的严谨治学、郭汝梦老师践行的跨学科创新、侯明强老师推行的“科研叙事”理念,与周江存老师构建的协作网络相互辉映,连同每周研讨会形成的“前沿研读-问题研讨-困惑破解”机制,共同构建起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教会我如何做研究,更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这份师恩与团队力量,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图片

                                                            学科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