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社会实践小组,围绕 “科技革新”“产业振兴”“精神传承”主题,赴山东乡村振兴样板地区展开调研,了解不同禀赋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科技革新”为笔,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7月19日,团队首站走进东营市广饶县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企业专家引导下,学习“以种适地”理念,了解从突变体选育到大田试验的全流程,还深入中重度盐碱地观察作物生长,直观感受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随后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深刻体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


当天下午,团队前往广饶县丁庄镇李屋村。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青年人才培养、政策惠民等情况。村里农民经培训进入示范区工作,收入大幅提升;村党支部打造的“汇绢纺”,年产手工粗布6000余匹,在年轻干部指导下借互联网、直播销往全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助力村民增收。
以“产业振兴”为基,构筑蔬菜产业新高地
8月23日,团队抵达潍坊市寿光市。在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考察现代智能化温室与多样蔬菜。该示范园面积超2000亩,汇集3000多个蔬菜品种,年吸引百万游客,“寿光模式”成全国农业现代化样板。团队还参观多个展馆,了解寿光从贫困县发展为“中国菜篮子”的历程。


8月24日,团队来到寿光张桥村,用无人机考察大棚规模,并与农户交流。得知2亩左右的大棚采用多层立体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年产值达30万元。此外,部分村民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建大棚,政府提供技术指导;保留的农田实现机械化生产,村民收入增加,村里还完成翻新改造,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以“精神传承”为魂,赓续红色基因永不断
9月13日,团队赴临沂,先参观华东烈士陵园和沂蒙革命纪念馆,感受沂蒙儿女的牺牲与奉献,学习“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9月14日,团队前往临沭县朱村,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与王馆长交流,了解朱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路径。朱村挖掘红、古、绿、蓝资源发展文旅,获多项荣誉。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2.13万元,较2013年增长1.5倍,村集体收入从20多万元增至100余万元,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柳编非遗产业年出口额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