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服务国家|国科大资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四川夹江解码陶瓷产业绿色转型破局之道

编者按: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实践团队奔赴四川夹江县,聚焦当地陶瓷产业绿色转型与现实挑战开展调研,用专业学识探寻“西部瓷都”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访细查,摸清产业“家底”

      团队深入走访12家陶瓷企业,实地考察“煤改气”生产线与集中污水处理厂,深入了解夹江陶瓷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举措,目前夹江已经拥有18家B级陶瓷企业,这一数量在全国县级陶瓷产区中位居第一。

 

                 图片
                 图片
                                                                实践团在夹江调研

      为精准把脉,团队开展了多维度问卷调查面向周边居民发放200份问卷,重点关注“水体质量”;向12家企业发放问卷,深入了解成本与技术瓶颈;为2个政府部门定制问卷,旨在评估政策落地成效;团队还与县、镇两级政府举行3小时座谈,系统追踪环保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

 

                 图片
                 图片
                                                                实践团进行问卷收集工作

      数据表明,夹江陶瓷产业历经38年发展,已集聚53家企业、82条生产线,2024年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产能规模在全国县级产区排名第六。

 

聚焦痛点,探寻转型路径

      调研进一步揭示,夹江陶瓷在推进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方面存在多重瓶颈,一方面,高品质白坯原材料依赖从云贵甚至广东输入,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另一方面,产品运往甘肃、新疆等远距离市场,面临高昂的公路运费致使西北市场份额仅占不足15%,加之区域品牌影响力有限,中高端市场多为广东瓷砖所占据。

 

                 图片
                                                                实践团在调研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在综合分析行业趋势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转型方向,积极推广瓷砖减薄、干法制粉等节能技术,并探索利用厂房屋面发展光伏发电,建议规划建设零担物流集散地以降低外运物流成本。同时,应重点呼吁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青春献策,助力产业升级

      接下来,团队将整合本次调研数据与行业信息,撰写针对性研究报告,旨在为夹江陶瓷产业破解成本、市场、品牌等核心难题提供决策参考,以青年智慧为“西部瓷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