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引领青年学子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我校组织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祖国各地,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行结合的实践课堂中贡献青年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特推出“青年服务国家”专栏报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实践风采吧!
2025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和经管等学院组成社会调查小队,用6天时间深入东北哈尔滨市五常市、伊春市汤旺县、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小河东村三地,聚焦大米品牌、林下经济、芦苇编织,探究乡村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全面振兴。
5月底起,团队着手前期筹备工作,梳理产业资料,确定“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调研方向,在学院协助下对接乔府大院、汤旺县农业农村局、小河东村村委等单位,筛选可靠交通方式,备齐物资,做好了出发准备。
第一站 五常市——打通大米品牌产业链
乔府大院的24万亩稻田里,小型气象站、无人机实时运作,2000亩鸭稻基地靠“鸭稻共生”实现生态种植,3万亩有机稻田通过36项国家检测。在生产技术方面,团队观察到稻谷如何在进口设备中经28道工序变大米,智能化立体仓还实现了全自动出入库,18℃准低温仓保障了全年米鲜。在产业运营方面,乔府大院高于市场价收购优质稻米,并带动了11个乡镇的农户流转土地、闲时做工,实现农民增收。在文化生态方面,稻壳制炭、米糠榨油实现资源循环,稻米研学基地与“插秧节”等活动,更开拓了文旅亮点。

实践团在五常市广阔的稻田基地前合影

实践团参观乔府大院自动化包装车间
第二站 汤旺县——“林下经济”破局增效益

实践团与汤旺县农业农村局丁主任在林海奇石景区合影

实践团在丁主任带领下参观九鑫洞藏酒窖

实践团在中医药产业园与政府、企业三方座谈
第三站 小河东村——芦苇编织创造新增长
曾因土地盐碱化致贫的小河东村,2018年靠“能人”引设备、政府接手,使2.2万亩苇塘“变废为宝”。经过村集体统一收割加工、免费提供机器,最终苇帘远销日韩。由于芦苇加工强度小、门槛低,大量老年村民加入其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按1.6元/片计件,每位村民能日均增收50元。产业带动了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成,村子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实践团和小河东村李书记在村委党史讲堂前合影

实践团成员在李书记示范下体验编织机的操作流程
6天、3地、10余点位,国科大学子贴近乡村,从黑土地上摸索办法,整理资料、提炼可复制经验、针对难题提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为乡村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全面振兴带去启发,也在东北大地下植下了科研助振兴的种子。